
英:/'sɪ'sɪlɪən/ 美:/'sɪˈsɪljən/
n. 蚓螈(无足目约150种两栖动物的统称)
蚓螈(caecilian)是一类隶属于无足目(Gymnophiona)的原始两栖动物,外形类似蚯蚓或蛇,主要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学名“caecilian”源自拉丁语“caecus”,意为“盲的”,指代其退化的视觉系统。
分类与形态特征
蚓螈属于两栖纲中的特化类群,目前已知约200种。它们的身体呈圆柱形,体表覆盖环状皮肤褶皱,体长从10厘米到1.5米不等。头部骨骼高度骨化,具备强挖掘能力;眼睛退化且被皮肤覆盖,依赖化学感应和触觉感知环境。部分物种幼体保留鳃裂,成体则通过皮肤和肺呼吸。
栖息地与生态角色
这类生物多栖息于湿润土壤或落叶层中,少数为半水生。作为食肉动物,蚓螈通过捕食土壤无脊椎动物(如蚯蚓、白蚁)维持生态平衡,其存在对控制害虫种群和促进有机物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繁殖与演化意义
蚓螈的繁殖策略多样:约75%的物种为卵生,母体会分泌表皮物质供幼体食用;其余为胎生,胚胎通过输卵管腺体获取营养。其独特的繁殖机制和骨骼结构为研究两栖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提供了关键线索。2022年《自然》期刊的研究还发现,部分蚓螈皮肤分泌的黏液具有抗菌特性,可能蕴含新型药物成分。
权威参考资料
Caecilian 的详细解释如下:
定义与分类
Caecilian(发音:英 [sɪ'sɪljən],美 [sɪ'sɪljən])是一种无足目两栖动物,学名为Gymnophiona,包含约150种蚓螈类生物。它们与青蛙、蝾螈同属两栖纲,但外形差异显著。
形态特征
这类动物体形细长、无四肢,呈蠕虫状,体长通常为10-50厘米,皮肤光滑或有环状褶皱。多数为穴居生活,适应地下或落叶层环境,眼睛退化,依赖触觉和化学感应捕食。
分布与习性
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地区,如南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地。以昆虫、蠕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部分物种为卵胎生(幼体在母体内发育)。
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生物学特性或具体物种,可参考权威动物学资料或词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