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矿物] 绿镍矿
Bunsenite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矿物,其化学成分为氧化亚镍(NiO),属于等轴晶系氧化物矿物。该矿物通常呈现灰黑色至深绿色,具有玻璃光泽,摩氏硬度约为5.5,密度为6.6-6.8 g/cm³。它主要形成于蛇纹岩等超基性岩的蚀变带中,是含镍矿物在地表氧化条件下的次生产物。
这种矿物最早由德国矿物学家August Natterer于1868年在捷克波西米亚地区的矿床中发现,并以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本生(Robert Bunsen)的姓氏命名。目前全球主要产地包括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体、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和加拿大安大略省镍矿区。在工业应用中,Bunsenite可作为提炼金属镍的次要矿石,其晶体结构特性也受到材料科学研究者的关注。
参考资料:
根据海词词典的释义(),Bunsenite(音标:英 [bʌn'sɪnaɪt],美 [bʌn'sɪnaɪt])是一种矿物,中文译名为绿镍矿。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定义
绿镍矿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镍(NiO),属于立方晶系矿物。其名称可能源于德国化学家罗伯特·本生(Robert Bunsen),他因发明本生灯和光谱分析技术闻名,但具体命名依据需进一步文献佐证。
物理性质
该矿物通常呈绿色至黑色,硬度较低(莫氏硬度约5.5),具玻璃光泽,常见于镍矿床的氧化带中。
应用领域
氧化镍在工业中可用于制造镍基合金、电池电极材料及催化剂。但绿镍矿本身因纯度限制,直接工业应用较少,更多作为镍矿石的伴生矿物存在。
由于当前搜索结果提供的信息有限,建议通过专业地质学资料或矿物数据库(如Mindat.org)获取更详细的晶体学参数和地质分布数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