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bruːtəlɪzəm/ 美:/'ˈbruːtəlɪzəm/
n. 野兽派艺术;兽性
Designed by Paul Rudolph, it falls under the category of brutalism in modernist architecture.
由保罗·鲁道夫设计的系馆属于野兽派艺术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范畴。
THINK of a university and what comes to mind may be the cloistered calm of Oxford, the architectural chaos of MIT or even, perhaps, the 1950s brutalism of Moscow.
谈到大学,你可能想到宁静致远、与世隔绝的牛津大学,也可能是建筑风格混杂的麻省理工大学,更甚至是50年代莫斯科的那种粗狂主义。
I love hulking edifices of buildings, from the Brutalism of Postwar Britain to the futurism of the USSR. Buildings with a strong presence that command attention and exert power.
我偏爱巨大建筑物,不管是二战后的英国建筑还是苏联未来主义风格,它们都拥有强有力的冲击力和力量感。
n.|animalism/bestiality;野兽派艺术;兽性
Brutalism(粗野主义)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其核心特征是使用未加修饰的混凝土材料,强调结构的原始质感与功能性表达。该术语源自法语"béton brut",意为"原始混凝土",由建筑师勒·柯布西耶首次系统运用。
在建筑实践中,粗野主义表现为三大特征:
这种风格在1960年代达到鼎盛,但后期因混凝土风化问题及"冷酷"的视觉体验引发争议。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波士顿市政厅(1968)和日本国立代代木竞技场均被列为粗野主义代表作,后者将混凝土与悬索结构创新结合,展现了该风格的适应性(《世界建筑经典案例》第15卷)。
近年建筑界出现粗野主义复兴趋势,新实践在保留原始质感的同时,通过绿植融合、光影设计等手法弱化冰冷感,如202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戴卫·奇普菲尔德的作品便体现了这种演变。
Brutalism 的详细解释
Brutalism(粗野主义/野兽派艺术)一词源于法语“béton brut”,意为“原始混凝土”。它最初用于描述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后扩展至艺术领域。
作为建筑风格,Brutalism 盛行于1950-1970年代,核心特点包括:
在艺术中,Brutalism 与“Art Brut”(原生艺术)相关,指代直接、原始的表现形式,常见于雕塑或绘画中。部分艺术家受其影响,强调材料的真实性与粗犷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建筑案例或艺术流派,可参考相关专业文献或权威建筑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