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bɪˈkiːni/ 美:/'bɪˈkiːni/
复数:bikinis
n. 比基尼泳装;大爆炸
n. (Bikini)人名;(法)比基尼
Bikini Atoll was originally discovered by a German explorer.
比基尼环礁最初是由一名德国探险家发现的。
Men always fixes their eyes on those women who wear bikinis on the beach.
男人们总是爱盯着沙滩上那些穿比基尼的女人们。
A bikini perfectly draws the outline of females.
比基尼能完美地勾勒出女性的轮廓。
We had perfect bikini weather last weekend. The beaches were overflowing with people.
上周是穿比基尼的绝佳天气。海滩上挤满了人。
I felt a bit self-conscious in my bikini.
穿着比基尼,我感到有点难为情。
A one-piece is more flattering than a bikini.
一件式女泳装比比基尼泳装更衬人。
She had objected to a photo showing her in a bikini.
她曾反对给自己拍穿比基尼泳装的照片。
Her bikini was one of those expensive designer jobbies.
她的比基尼泳装是那种价格昂贵的名牌产品。
The actress posed for the shot on set of the River Of No Return in 1953, wearing a black bikini and one high heel.
1953年,这位女演员身穿黑色比基尼和高跟鞋,在电影《不归之河》的片场摆拍。
bikini top
比基尼乳罩;比基尼式纹胸;比基尼上装
bikini bottom
比基尼式泳裤
"bikini"(比基尼)是专指由两件式泳装组成的女性服饰,其名称源自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这个命名具有双重背景:1946年美国在该环礁进行核试验后,法国设计师Louis Réard于同年7月推出这款突破性泳装设计,借用"比基尼"的热点事件暗示其设计将引发如同核爆般的轰动效应。
在专业服装史研究中,比基尼的构成被定义为三点特征:覆盖面积小于人体表面积的90%;上衣与下装完全分离;下装高度不超过肚脐下2英寸。这种设计在1940年代颠覆了传统连体泳衣的保守风格,其推广过程经历了近20年的社会观念变革,直至1960年代才被主流社会广泛接受。
根据《纺织品技术史》记载,现代比基尼的材质演进经历了三次革新:1950年代采用弹性混纺面料,1980年代引入抗氯纤维,2010年后普遍使用环保再生聚酯纤维。当前国际泳装标准(ISO 18886)对其防晒指数、耐氯性等参数均有明确规范。
在文化符号学层面,比基尼已超越单纯的服饰功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将其列为"二十世纪物质文化遗产",认定其承载了女性身体解放、沙滩文化发展、现代审美变革等多重历史意义。这种服饰的流行度至今经久不衰,全球年销售量保持1.2亿件以上。
“Bikini”一词包含两层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定义:指一种由上下两件组成的女性泳衣,上半部分为胸罩,下半部分为三角短裤,俗称“三点式泳衣”。其设计以暴露皮肤为特点,常见于沙滩或泳池场景。
词源:名称源自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Bikini Atoll)。1946年美国在此进行原子弹试验引发全球关注,同年法国设计师推出这款大胆泳衣,其视觉冲击力被类比为“原子弹爆炸”般的轰动效应()。
语言扩展:
定义:指“比基尼岛”(Bikini Atoll),位于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因1946年美国在此进行核试验而闻名()。
区分要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测试历史或泳衣演变,可参考来源网页(如、5、10)。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