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伯特绦虫病
Bertiielliasis(贝氏绦虫病)是一种由绦虫纲圆叶目绦虫——贝氏属绦虫(Bertiella spp.)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该病主要影响灵长类动物(如猴、猿),人类感染相对罕见,属于偶发性人兽共患病。以下是详细解释:
病原体特征
贝氏属绦虫成虫体长可达30厘米,由头节、颈节和链体组成。头节具4个吸盘,无顶突和小钩。虫卵呈不规则圆形,直径约45μm,内含六钩蚴。人类感染的常见虫种包括Bertiella studeri(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Bertiella mucronata(多见于南美洲)。
传播循环
绦虫需通过中间宿主完成生命周期。虫卵被食粪性螨类(如Oribatei螨)吞食后,在其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人类或灵长类动物误食含感染性螨的植物(如野生浆果、蔬菜)后,似囊尾蚴在小肠发育为成虫,约6-8周后产卵随粪便排出。
症状特点
多数感染者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
诊断方法
药物治疗
吡喹酮(单剂25mg/kg)或阿苯达唑(400mg/日×3天)为首选,治愈率>95%。用药后需复查粪便确认虫体排出。
预防措施
权威来源参考:
"bertielliasis" 是一个医学专业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定义
Bertielliasis 指由绦虫属寄生虫 Bertiella 感染引起的疾病。该术语由属名 Bertiella(伯特绦虫属)加医学后缀"-iasis"(表示疾病状态)构成。
病原体特征
Bertiella 属绦虫主要感染灵长类动物(如猴类),偶见人类感染病例。其生命周期通常需要中间宿主(如节肢动物)参与传播。
临床表现
感染后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等。严重程度因寄生虫负荷量而异。
诊断与治疗
主要通过粪便检测虫卵确诊,常用驱虫药包括吡喹酮或阿苯达唑类药物。具体治疗方案需遵医嘱。
注:由于该术语属于罕见寄生虫病领域,且当前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通过医学数据库(如PubMed)或寄生虫学专著获取更详尽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数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