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古生] 钝兽亚目;笨兽亚目
Barytherioidea(重兽超科)是长鼻目(Proboscidea)下的一个已灭绝哺乳动物超科,主要生存于古近纪的非洲地区。该分类群的代表属为Barytherium(重兽属),其名称源自希腊语“barys”(意为“重”)和“therion”(意为“野兽”),指代其体型庞大、骨骼粗壮的特征。
分类学特征
Barytherioidea属于原始长鼻类动物,具有类似早期象类的臼齿结构,但下颌形态更为原始。其臼齿齿冠较低,齿尖排列成双横脊状,这种结构介于原始踝节类动物与进步象类之间。根据开罗大学古生物研究团队的化石复原,Barytherium的肩高约1.8米,体重可达2吨,属于当时北非生态系统的顶级植食动物。
化石分布与年代
目前所有Barytherioidea化石均发现于埃及法尤姆地区和利比亚的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地层(约3400万-3000万年前)。牛津大学古脊椎动物学部的研究表明,该类群可能因中新世气候干旱化导致栖息地缩减而灭绝。
演化意义
作为长鼻目演化树上的早期分支,Barytherioidea的解剖结构揭示了象类从小型杂食动物向巨型植食动物过渡的关键阶段。其宽大的髋骨结构和特殊的牙齿形态,为研究长鼻目动物咀嚼机制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古脊椎动物学杂志》2021年专题研究。
关于“Barytherioidea”一词的解释如下:
Barytherioidea 是古生物学中一个已灭绝哺乳动物类群的名称,属于长鼻目(Proboscidea)下的高阶分类单元,通常被归类为总科(Superfamily)级别。该名称源自希腊语词根:
形态特征
这类动物体型较大,四肢粗壮,牙齿结构适应植食性,臼齿具有横向齿脊,类似早期象类的特征。例如,典型属种 Barytherium 的肩高可达约2米。
生存年代与分布
化石记录显示其生存于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约4000万至3000万年前),主要分布于非洲北部(如埃及法尤姆地区)及阿拉伯半岛。
演化地位
作为长鼻目早期分支,Barytherioidea 可能与现代象类的祖先类群平行演化,但因缺乏完整化石证据,其具体分类关系仍存在争议。
由于该词涉及专业古生物分类,且网络公开资料较少,建议参考权威文献(如《古脊椎动物学杂志》)或博物馆数据库获取更精准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