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bærɪ,sfɪə/ 美:/''bærɪsfɪr/
n. [地质] 重圈;地核
n.|earth core/centrosphere;[地质]重圈;地核
在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领域,barysphere(重圈)指地球内部由高密度物质组成的核心部分,具体包括地核(core)及部分下地幔。该术语源自希腊语"barys"(意为"重")和"sphaira"(球体),最早由地质学家爱德华·修斯在19世纪末提出,用于描述地球内部密度显著高于表层岩石圈的构造层。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划分,barysphere主要由铁镍合金构成,包含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两个分层。其半径约3,470公里,占地球总体积的16%但质量占比达32%,密度高达10-13 g/cm³。这一高密度层对地球磁场生成起关键作用,液态外核的导电金属物质运动通过发电机效应产生地磁场。
英国地质学会(Geological Society)的研究指出,barysphere的形成与地球早期分化过程密切相关。在约45亿年前的地球形成初期,重元素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形成致密核心,这种分层结构持续影响着地球的热力学演化和板块运动。现代地震波观测数据证实,barysphere与外层岩石圈(lithosphere)之间存在明显的古登堡不连续面。
barysphere 是一个地质学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具体学术引用,可参考地质学专业词典或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