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 嗜压微生物
[微] 适压生物
barophile(嗜压生物)指依赖高静水压力环境生存的微生物或生物体。该术语源于希腊语“baros”(压力)和“philos”(喜爱),专指在深海、地壳裂隙等高压生境中繁衍的生命形式。其核心特征包括:
高压适应性
嗜压生物需数十至上百兆帕(MPa)的压力才能正常生长。例如深海沉积物中的细菌,在常压下无法存活,但在400 atm(约40.5 MPa)的深海压力下可保持活性。这类生物通过特殊的细胞膜脂质成分与压力响应蛋白维持细胞结构稳定。
生境与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洋深处(如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超10,000米)、石油储层及地壳深层。研究证实,深海热液喷口附近的嗜压菌群可耐受500 atm以上的压力,是地球生命极限环境研究的重点对象。
生物学意义
嗜压生物的酶系统在高压下仍具高催化效率,其适应机制为极端环境生命研究提供关键模型。此外,其耐压基因在工业生物技术(如高压生物反应器)中具有应用潜力。
学术定义参考:
微生物学界将最适生长压力≥40 MPa的微生物归类为专性嗜压菌(Obligate barophiles),而能在常压生长但更适应高压的菌株称为耐压菌(Barotolerant)。此分类标准由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在《微生物生理学综述》中明确界定(来源:Microbiological Reviews, ASM Press)。
根据多个词典和百科资料的查询,"barophile"(音标:英/ˈbærəfaɪl/,美/ˈbærəfaɪl/)是一个生物学专业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核心定义
指一类适应或依赖高压力环境生存的微生物或生物体。该词源自希腊语词根:
生存环境特征
这类生物常见于极端高压环境,例如:
科学意义
其细胞膜结构和酶系统具有特殊适应性,能在普通生物无法存活的高压条件下完成新陈代谢。这类生物的研究对极端环境生物学和深海资源开发有重要价值。
相关术语
常与"extremophile"(嗜极生物)并列使用,后者泛指适应极端温度、酸碱度或辐射的生物类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