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爪哇野牛
Banteng(学名:Bos javanicus)是一种原产于东南亚的野生牛科动物,属于偶蹄目牛属。其名称源于印尼爪哇语,中文常音译为“班腾牛”或“爪哇野牛”。以下是关于该物种的详细科学解释:
1. 形态特征
成年雄性banteng体长可达2.3米,肩高1.6米,体重约800公斤,具有独特的白色臀斑和向上弯曲的牛角(长度可达75厘米)。雌性体型较小且牛角较短,皮毛呈红褐色,与雄性黑褐色的被毛形成显著两性异形特征。
2. 生态分布
主要栖息于东南亚热带季风林,现存野生种群分布于印尼(爪哇、巴厘岛)、马来西亚、柬埔寨和缅甸等地。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研究显示,其活动范围与低地森林、竹林和次生林密切相关,具有晨昏活动的习性。
3. 保护现状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濒危物种,野生种群数量估计不足8000头。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破碎化、非法盗猎以及与家牛杂交导致的基因污染。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记录显示,柬埔寨东部平原现存最大的连续种群约含2700头。
4. 生物价值
该物种在东南亚生态系统中承担种子传播者功能,其粪便样本分析显示可携带32种植物种子。牛津大学动物学系研究表明,banteng对热带森林再生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同时作为亚洲狮等顶级掠食者的猎物维持食物链平衡。
“Banteng”是一个动物学术语,具体含义及相关信息如下:
基本定义
Banteng指一种野生牛科动物,学名为Bos javanicus,中文常译为白臀野牛或爪哇野牛。其显著特征是臀部呈白色,体型较普通家牛更纤细。
分布与特征
主要分布于马来群岛、南亚及东南亚地区(如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野生种群多栖息于森林或草原,成年雄性通常为黑色或深褐色,雌性则为红褐色。
用途与现状
该物种可被驯化,在东南亚部分地区被用作耕畜。但野生种群因栖息地破坏和狩猎已濒危,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
语言与词源
英文发音为/ˈbænteŋ/(英美发音相同),其名称可能源自东南亚当地语言。同义词包括tsine和banting,拉丁学名也曾写作Bos banteng。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生态保护或文化关联,可参考动物学专业文献或保护区报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