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自伤;自残
n.|self-mutilation;自伤;自残
Automutilation(自残行为)指个体故意、重复地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但不以自杀为目的。这种行为属于精神健康领域的病理表现,常见于情绪调节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等疾病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非自杀性自伤(NSSI)
Automutilation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的临床术语,表现为刻意破坏身体组织(如切割、灼烧、撞击),目的是缓解心理痛苦而非结束生命。其典型特征包括:
与自杀行为的区别
关键区别在于意图:自残者旨在应对情绪危机,而非寻求死亡。但长期自残可能增加未来自杀风险,需专业干预。
神经生物学基础
研究显示,自残者可能存在内源性阿片系统功能异常。自伤时释放的内啡肽可暂时缓解情绪痛苦,形成生理依赖。
常见共病精神障碍
(来源: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有效治疗需结合心理疗法与药物管理: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
权威文献来源:
单词automutilation 的法语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Automutilation 是法语阴性名词(n.f.),指“自残”或“自我毁伤”行为,即个体故意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常见于心理压力、情绪困扰或精神疾病背景下。中文可译为“自残”,如引用的古典文献中“自残”多指向自杀倾向或极端自我伤害。
构词分析
实际用例
根据法语例句库,该词多用于医学或心理学语境。例如,瑞典统计显示,13至20岁女性在接受自残治疗的人群中占比异常突出。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心理健康支持或相关术语扩展,建议咨询专业机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