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自动荧光镜
"autofluoroscope"(自动荧光镜/闪烁镜)是一种早期用于核医学成像的专用设备,主要用于探测和显示体内放射性同位素(如γ射线)的分布情况。其核心原理是利用闪烁晶体将放射性粒子转化为可见光信号,再通过光电倍增管阵列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形成图像。
工作原理
当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γ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后,会被设备中的碘化钠(NaI)等闪烁晶体吸收,晶体受激发产生荧光(闪烁光)。这些微弱的光信号被紧密排列的光电倍增管接收并放大,最终转换为电信号。通过记录不同位置信号的强度和时间,系统可重建放射性物质在器官(如甲状腺、骨骼)中的分布图像。
历史背景与局限性
Autofluoroscope由核医学先驱Hal Anger于1950年代发明,是第一代伽马相机(γ-camera)的原型。其名称中的"auto"指自动化成像能力,区别于早期手动扫描设备。但由于其光电倍增管数量有限(通常仅7-19个),图像分辨率和灵敏度较低,且视野较小,1970年代后逐渐被更先进的数字化伽马相机取代。
现代关联
尽管autofluoroscope已淘汰,其核心技术(闪烁晶体+光电倍增管)仍是现代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设备的基础。现代系统采用连续晶体和高密度光电传感器(如硅光电倍增管),大幅提升了成像精度与效率。
核医学技术发展史
美国核医学会(SNMMI)的官方历史文档指出,autofluoroscope是伽马相机发展的关键里程碑,推动了动态功能成像的临床应用。
→ 来源:Society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History Timeline
(注:SNMMI为全球核医学权威机构)
医学影像设备演进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综述文献记载,autofluoroscope的发明解决了传统扫描仪需逐点成像的瓶颈,首次实现实时器官功能可视化。
→ 来源:Wagner HN. A Brief History of Nuclear Medicine. J Nucl Med. 2016;57(Suppl 1):3S-8S.
(链接:期刊官网)
技术原理对比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料库显示,现代伽马相机的空间分辨率(约4mm)较autofluoroscope(约15mm)提升近4倍,且探测效率提高10倍以上。
根据词典解释,autofluoroscope 是一个专业术语,主要含义如下:
基本定义
该词指代一种医学或科学检测设备,称为“自动荧光镜”。其核心功能是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荧光成像,可能用于观察生物组织或材料内部结构。
词源与构成
应用场景
根据网络释义,它可能涉及医疗成像(如自体荧光屏)、实验室分析(自身荧光镜)等领域,推测用于实时动态监测或高精度扫描场景。
其他名称
在不同语境中,该词也被称为“自体荧光屏”“自动荧光镜”或“自身荧光镜”,但核心含义均为自动化荧光成像技术。
如果需要更具体的应用案例或技术原理,建议参考医学影像设备相关文献或专业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