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机] 奥氏体回火,等温淬火
Products: austemper ductile iron products, including of milling plate for paper ****** , ADI cylinder body and machine head supplied to one of USA company and the user in domestic customer.
奥氏体等温淬火球铁产品,包括ADI造纸磨片,为美国英格索兰公司生产的ADI风稿缸体和机头、以及国内负稿缸体系列产品。
n.|isothermal quenching/marquench;[机]奥氏体回火,等温淬火
Austemper(等温淬火)是一种特殊的热处理工艺,主要用于钢铁材料,旨在获得以贝氏体(Bainite)为主的微观组织,从而提升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特别是韧性与强度的平衡。其核心过程包含以下步骤:
奥氏体化(Austenitizing):将钢材加热到临界温度(Ac3或Ac1)以上并保温,使其完全转变为奥氏体(Austenite)组织,并确保碳化物充分溶解,成分均匀化。
快速冷却(Quenching):将奥氏体化后的工件迅速淬入温度高于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Ms点)的熔融盐浴或金属浴中。此冷却速度需足够快,以避免在冷却过程中发生高温转变(如珠光体形成),但又不能过快导致马氏体转变。
等温保持(Isothermal Holding):将工件在淬火介质(盐浴)中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使奥氏体在恒定的亚稳温度下完成向贝氏体的等温转变。这个温度范围通常在贝氏体转变区间(约250°C - 400°C,具体取决于钢种)。
冷却至室温:完成贝氏体转变后,将工件从浴槽中取出,在空气或其它介质中冷却至室温。通常不需要再进行额外的回火处理,因为贝氏体组织本身已具有良好的强韧性组合。
Austemper的主要目的与优势:
优异的强韧性组合:相较于传统的淬火+回火(Quench and Temper)工艺,Austemper能在相近的强度水平下获得显著更高的冲击韧性和延展性,降低脆性断裂风险。
减少变形与开裂倾向:由于冷却过程避开了剧烈的马氏体转变区(Ms点以下),工件在淬火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和组织应力较小,因此变形量小,淬火开裂的风险大大降低。
尺寸稳定性好:较低的残余应力和稳定的贝氏体组织使得工件在后续加工或使用中尺寸变化较小。
典型应用: Austemper工艺特别适用于需要高疲劳强度、良好冲击韧性和耐磨性的零件,例如:
来源参考:
"austemper"是一个冶金学术语,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定义
工艺特点 属于中温热处理技术,能同时提高材料的强度、韧性和抗疲劳性。例如实际应用中,用等温淬火替代油冷淬火,可提升零件屈强比和使用稳定性。
词源与关联 由前缀"aus-"(Austenite,奥氏体)与"temper"(回火)组合而成。普通"temper"指金属回火或性格脾性,而"austemper"特指奥氏体相关工艺。
该词属于专业领域词汇,常见于材料科学、机械制造等场景,普通英语词典收录较少,需参考专业文献或冶金学资料获取更详细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