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ritus是什么意思,attritus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attritus英标
英:/'ə'traɪtəs/
常用词典
n. [地质] 暗煤质
专业解析
attritus 是煤岩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指在显微镜下观察煤薄片时,看到的由非常细小的、通常小于10微米的植物碎屑(如孢子、角质层、树脂体碎片、藻类残体等)组成的基质或背景物质。它构成了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具体含义和特征如下:
-
定义与组成:
- Attritus 代表煤中细分散的、难以辨认其原始植物结构的有机组分。
- 它主要由高等植物的各种微小组织碎片(如木质部、韧皮部、表皮组织的碎屑)、孢子、花粉、角质层碎片、树脂颗粒、藻类以及微生物降解产物等混合而成。
- 这些组分在泥炭化阶段经历了强烈的生物化学降解(凝胶化作用)和物理破碎,变得非常细小且均质化,在显微镜下难以区分单个组分,呈现为颜色均一或不均一的基质。
-
形成机制:
- Attritus 的形成与泥炭沼泽的环境密切相关。在覆水较深、还原性较强的沼泽环境中,植物遗体遭受微生物(主要是厌氧细菌和真菌)的强烈分解和凝胶化作用。
- 这种作用使得植物组织细胞壁膨胀、溶解、破碎,最终形成无定形的、胶状的或细碎屑状的基质物质,包裹或胶结着那些相对稳定、降解程度较低的显微组分(如镜质体、丝质体、孢子体等)。
-
分类与意义:
- 在传统的Stopes-Heerlen煤岩分类系统中,attritus 是煤的四大宏观煤岩成分之一(与镜煤、丝炭、暗煤并列)。在显微镜下,它对应的是微镜煤和微惰煤之外的细碎屑基质部分。
- 在现代的ICCP(国际煤和有机岩石学委员会)显微组分分类中,attritus 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更具体的显微组分(如基质镜质体、碎屑惰质体、碎屑稳定体)所替代或细分。这些组分共同构成了煤中细粒的、碎屑状的背景物质。
- Attritus(或其对应的显微组分)的含量、类型和性质对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粘结性、反应性、机械强度)和工艺利用(如炼焦、气化、液化)有重要影响。其反射率等光学性质也是煤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来源参考:
- 国际煤和有机岩石学委员会 (ICCP):该组织制定了煤显微组分的国际标准分类体系,对包括attritus基质部分在内的显微组分有权威定义和描述。其相关出版物和网站是核心参考资料。(因未搜索到具体网页,暂不提供链接,建议访问ICCP官方网站或查阅其标准文件)
-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 (ASTM):ASTM标准(如D2799)涉及煤岩分析方法,其中包含对煤显微组分(包括构成attritus的组分)的识别和描述。(因未搜索到具体网页,暂不提供链接,建议查阅ASTM D2799标准文本)
- 《煤岩学教程》或《煤田地质学》教科书:权威的教科书(如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等出版的教材)会详细解释attritus的定义、形成、分类及其在煤岩学中的意义。
网络扩展资料
根据权威词典解释,attritus 是一个名词,主要指“被磨碎成微粒状的物质”。该词常见于地质学或材料科学领域,通常描述经过机械作用(如摩擦、研磨)后形成的细小颗粒或碎屑。例如,在描述岩石风化过程或工业材料加工时,可能会用到这一术语。
由于该词使用频率较低,具体语境中的含义需结合专业背景判断。如需更多例句或发音信息,建议参考专业英语词典或语料库。此外,当前可查资料中未明确其词源或衍生用法,可能与拉丁语词根相关。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