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天文气候学
Astroclimatology(天文气候学)是研究特定地点大气条件对天文观测影响的交叉学科,主要评估天文台选址的长期气候适宜性。它综合气象学、天文学和地理学知识,分析影响观测质量的关键因素:
大气视宁度(Atmospheric Seeing)
指大气湍流导致星光抖动的程度,数值越小观测越清晰。优良台址通常具备稳定大气层,如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视宁度可达0.6角秒㉒。
来源:欧洲南方天文台(ESO)选址报告
晴夜数(Clear Nights)与云量覆盖
统计无云或少云夜晚的频率,直接影响有效观测时长。夏威夷莫纳克亚山年均晴夜比例超70%㉓。
来源:夏威夷大学天文研究所(IfA)气候数据库
大气水汽含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影响红外波段观测,低湿度环境可减少信号衰减。南极高原站点水汽柱浓度可低于0.1mm㉔。
来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极地计划报告
光污染与气辉强度
评估人工光源及高层大气自发光的干扰水平,偏远高原/沙漠区域背景天光更暗㉕。
来源:国际暗夜协会(IDA)测量数据
该学科通过长期气象监测(如风速剖面、温度梯度)和统计建模,为大型望远镜项目(如TMT、ELT)提供选址依据㉖,同时助力系外行星探测等精密观测任务的规划㉗。
权威参考文献:
㉒ ESO Paranal Ambient Conditions Database: http://www.eso.org/asm/ambient-server
㉓ Maunakea Weather Center: https://mkwc.ifa.hawaii.edu
㉔ NSF South Pole Astronomical Research: https://www.nsf.gov/polar/astronomy.jsp
㉕ IDA Light Pollution Monitoring: https://www.darksky.org/light-pollution
㉖ TMT Site Testing Report: https://www.tmt.org/science/observatory/sites
㉗ NASA Exoplanet Observation Constraints: https://exoplanets.nasa.gov/observation
“astroclimatology”是一个由“astro-”(天文)和“climatology”(气候学)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其含义可拆解为:
词根解析
组合词义
推测该词指代天文气候学,即研究天文现象与地球气候系统相互作用的学科。例如:
学科关联性
属于交叉领域,可能涉及天体物理学、大气科学和地质学。由于缺乏权威文献直接定义,实际使用中需结合上下文确认具体研究范畴。
如需更精准的解释,建议查阅天文学或气象学专业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