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他式大提琴
The series is expected to end with Schubert's Arpeggione Sonata.
预计该系列将以舒伯特的吉他式大提琴奏鸣曲结尾。
"Arpeggione"(阿佩乔尼琴)是19世纪早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弓弦乐器,其名称源自意大利语"arpeggio"(琶音),字面意思为"擅长演奏琶音的乐器"。该乐器由维也纳制琴师约翰·格奥尔格·施陶费尔(Johann Georg Stauffer)于1823年发明,结合了吉他和大提琴的结构特征:拥有六根弦(调音与吉他相同为E-A-D-G-B-E)、带有品丝的指板,但需像大提琴般用琴弓演奏。
这种乐器在历史上仅短暂流行,现今最著名的关联作品是舒伯特1824年创作的《a小调阿佩乔尼奏鸣曲》(D.821)。由于原乐器制作数量稀少且演奏难度大,现代演奏家多使用大提琴或中提琴替代演奏,如马友友在索尼古典的录音就采用了大提琴版本。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博物馆现存有施陶费尔制作的原始阿佩乔尼琴实物,其独特构造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乐器制作的实验精神。
在音乐学术领域,《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将其归类为"被遗忘的过渡期乐器",认为它是连接古典吉他与现代弦乐器的重要尝试。现代制琴师如格雷格·阿尔夫(Greg Alf)仍会应收藏家要求复刻该乐器。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保存的早期演奏手册显示,这种乐器要求演奏者兼具弦乐器的运弓技巧和吉他的左手按弦能力。
Arpeggione(音标:英 [ɑːˈpedʒəni],美 [ɑːrˈpedʒoʊni])是一种19世纪早期出现的弦乐器,结合了吉他与大提琴的特点。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乐器特征
Arpeggione由维也纳制琴师Johann Georg Stauffer于1823年发明,拥有6根弦和类似吉他的调音系统(E-A-D-G-B-E),但演奏时需像大提琴一样用弓拉奏,并竖直夹于双膝之间。其名称源自意大利语"arpeggio"(琶音),暗示其适合演奏分解和弦。
2. 历史背景
尽管设计独特,该乐器因演奏难度高且音色表现力有限未能普及,到19世纪中期已近乎失传。如今仅有极少数原版乐器存世,如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藏品。
3. 与舒伯特作品的关联
1824年,舒伯特为Arpeggione创作了《a小调奏鸣曲》(D.821),这是唯一留存的重要作品。该曲现多由大提琴或中提琴改编演奏,例如罗斯特罗波维奇与布列顿的经典版本。若无此曲,该乐器可能彻底被历史遗忘。
现状
现代音乐家偶尔在历史复原演奏中重现Arpeggione,但其主要价值已转化为音乐史研究的对象,以及舒伯特作品演绎中的特殊音色选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