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阿罗汉,永入涅槃再受生死果报的僧人
And another one would say, I have arhat pine.
那个说我又罗汉松。
There is corridor in the Buddha hall and Arhat hall, in the form of I.
佛殿与罗汉殿设穿廊,成工字殿的形式。
This one is bodhisattva willow, one said. And another one would say, I have arhat pine.
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又罗汉松。
Can an Arhat have this thought (in his mind): I have obtained the enlightenment of an Arhat?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The smithy of arhat old person left profound impression to me however a few individual plant.
罗汉老人的铁匠铺却给我下了极深的印象。
Arhat(梵语:अर्हत्,巴利语:Arahant)是佛教术语,意为“应供”或“无学”,指通过修行断尽烦恼、证得涅槃的圣者。根据佛教经典《俱舍论》,Arhat的成就包含四果位中的最高阶,即“阿罗汉果”,其核心特质包括破除贪、嗔、痴三毒,脱离生死轮回。
修行目标
Arhat是小乘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强调通过戒定慧三学实现个人解脱。据《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十大弟子如舍利弗、目犍连均证得此果。
与佛的区别
阿罗汉虽已断烦恼障,但未圆满菩萨行的智慧与慈悲,故大乘经典《法华经》提出“回小向大”思想,鼓励阿罗汉进一步修持佛果。
大乘与小乘的诠释差异
南传佛教尊阿罗汉为理想典范,而北传佛教《维摩诘经》认为其境界次于菩萨。现代佛教学者Edward Conze在《佛教思想史》中分析,此差异源于部派佛教对解脱路径的不同界定。
文化象征意义
在中国佛教艺术中,十八罗汉造像常见于寺院,代表护持佛法的圣者群体。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即绘有阿罗汉禅修场景,反映汉传佛教对此概念的融合。
Arhat(阿罗汉)是佛教术语,源自梵语,指修行达到最高果位的圣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发音
佛教定义
意译解释
文化与实践
Arhat是佛教修行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强调断惑证真与解脱生死。其概念在佛教艺术、文献中广泛体现,具体解释可能因流派略有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