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玻玄武岩
Apobasalt(变玄武岩)是地质学中用于描述经历特定变质作用或化学蚀变的玄武岩衍生岩石的专业术语。该词由前缀“apo-”(源自希腊语,意为“远离”或“来自”)和“basalt”(玄武岩)组成,通常指原生玄武岩在高温高压或流体作用下发生矿物组成及结构变化的产物。
根据《国际变质岩命名指南》(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18年修订版),apobasalt可归类为变质基性岩,其典型特征包括原生辉石和斜长石被绿帘石、绿泥石或角闪石等次生矿物替代。这类岩石常见于俯冲带或区域变质带,例如在蓝片岩相或绿片岩相变质条件下形成。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在关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研究报告中曾提及,apobasalt的化学成分保留玄武岩的基性特征(SiO₂含量45-52%),但矿物组合已发生显著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该术语在《岩石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20年版)中被标注为“建议使用更明确的变质岩名称”,说明其使用场景具有一定专业局限性。在板块构造理论中,apobasalt可作为研究古俯冲事件的重要标志,其形成过程涉及俯冲板片脱水引发的交代作用(H2O±CO₂流体的渗透)。
关于“apobasalt”一词的解释如下:
该词由前缀apo- 和词根basalt 组成:
结合地质学术语惯例,可能存在以下两种解释:
由于该词未收录于常规地质学词典,且未搜索到权威文献用例,建议:
如果需要进一步分析,请提供更多语境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