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海兔毒素
Aplysiatoxin(中文译名:海兔毒素)是一种由蓝藻细菌和海洋软体动物海兔分泌的环状聚酮类化合物,属于非肽类肿瘤促进剂。该毒素最早于1972年从夏威夷海域的截形海兔(Stylocheilus longicauda)体内分离鉴定,后续研究发现其由蓝藻门颤藻属(Lyngbya)和裂须藻属(Schizothrix)等藻类产生。
在作用机制方面,Aplysiatoxin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PKC)信号通路干扰细胞正常代谢,导致皮肤炎症反应和肿瘤形成。实验室研究中,该毒素被广泛用于模拟肿瘤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其分子式为C${32}$H${48}$BrO$_{10}$,具有独特的双环缩醛结构,这种特殊构象使其能稳定结合PKC的C1结构域。
目前该毒素的潜在医学价值聚焦于两方面:①作为分子探针研究皮肤癌病理过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相关研究);②其衍生物在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开发中的应用探索(《自然化学生物学》期刊最新研究报告)。由于存在接触性皮炎风险,研究人员需在严格防护条件下进行操作。
Aplysiatoxin 是一种海洋来源的天然毒素,其名称来源于海兔属(Aplysia)的软体动物,最初从拟海兔(Aplysia kurodai)或长尾背肛海兔(Styocheilus longicauda)的消化腺中分离得到。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Aplysiatoxin 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成为天然产物药物研究的热点,但其毒性机制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索。如需更详细化学数据或实验方法,可参考、4的CAS信息(52659-57-1)。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