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春化作用
antivernalization(抗春化作用)是植物生理学中的专业术语,指通过人为干预手段阻止或逆转植物春化过程的现象。春化作用是植物需要经历持续低温才能诱导开花的生理机制,而抗春化作用则通过施加高温、激素处理或光照调节等方式,中断低温信号的传导路径,从而抑制开花相关基因的表达。
该术语由前缀"anti-"(对抗)与"vernalization"(春化作用)组合构成,其作用机制涉及表观遗传调控。例如,拟南芥研究中发现,高温可通过抑制FLC基因的甲基化过程,抵消低温对开花抑制因子的沉默作用。美国植物生物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Biologists)的专题报告指出,这一现象在农作物花期调控领域具有应用价值,特别是在应对异常气候导致的早花问题时。
需要注意的是,该术语在学术文献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研究采用"devernalization"(去春化作用)描述类似过程。剑桥大学植物科学系的相关课程材料显示,两者核心差异在于:抗春化作用强调对春化条件的主动预防,而去春化作用侧重已完成的春化效应消除。
"antivernalization"是由前缀"anti-"(抗)与"vernalization"(春化作用)组合而成的专业术语,专指植物学中对抗春化过程的生理现象或技术干预。
具体解析:
定义
指通过人为措施(如高温处理、化学药剂施用等)阻止植物完成春化作用,从而延迟或抑制其开花过程的机制。春化作用是某些植物开花前必须经历的低温诱导阶段。
应用场景
常见于农业领域,例如:
该术语属于高度专业化词汇,主要出现在植物生理学文献中。由于春化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抗春化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科研的重要方向之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