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æntɪmɑːsk/
n. 滑稽戏
The Tempest contains certain antimasque elements, such as the conspiracies for murder.
《暴风雨》包含某些滑稽戏元素,如谋杀阴谋。
n.|burlesque;滑稽戏
"Antimasque"(也写作"anti-masque")是17世纪英国宫廷假面剧(masque)中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它通常作为正式假面剧的序幕或穿插表演,以滑稽、怪诞或超现实的元素与主剧的典雅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表演形式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讽刺性台词和奇幻角色设计,刻意打破主剧的庄重氛围,达到戏剧张力平衡的效果。
该术语最早见于本·琼森1617年为詹姆斯一世创作的假面剧《神的假面剧》,其中用衣着褴褛的醉汉形象与后续的庄严仪式形成戏剧冲突。根据剑桥大学早期现代戏剧研究中心的考证,这种形式借鉴了意大利即兴喜剧和民间狂欢节传统,在伊丽莎白时代后期逐渐体系化。
在戏剧结构上,antimasque常包含以下特征:
大英图书馆保存的1634年《科克皮特假面剧》手稿显示,当时设计师伊尼戈·琼斯会使用机械装置制造奇幻效果,如让演员突然从地板暗门出现,增强表演的视觉冲击力。这种表演形式在清教徒关闭剧院后逐渐消失,但其戏剧理念影响了现代荒诞派戏剧的发展。
Antimasque(或拼作anti-masqu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戏剧形式或历史案例,可参考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