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抗杀白细胞素
antileukocidin(抗杀白细胞素)是一种能够特异性中和或抑制leukocidin(杀白细胞素)作用的抗体或物质。杀白细胞素是某些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分泌的外毒素,其主要功能是破坏宿主免疫系统的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导致细胞溶解死亡,从而削弱机体防御能力。而抗杀白细胞素通过结合这些毒素,阻断其与白细胞表面受体(如CCR5或CXCR2)的结合,或干扰其形成细胞膜穿孔的能力,保护白细胞免受攻击。
该术语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领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例如,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Panton-Valentine leukocidin (PVL) 的抗体会被视为一种antileukocidin,其存在可能影响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机体清除病原体的效率。研究显示,针对特定杀白细胞素开发的单克隆抗体或疫苗诱导的抗体反应,可能成为对抗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潜在治疗策略。
术语构成解析:
权威来源参考:
“Antileukocidin”是由前缀“anti-”和词根“leukocidin”组成的复合词,其含义需要分别解析:
词根解析:
前缀解析:
综合定义: Antileukocidin指能够抑制或中和杀白细胞素活性的物质,例如抗体、药物或疫苗成分。其作用可能包括阻断毒素与白细胞的结合,或直接破坏毒素结构。
应用场景: 在医学研究中,开发抗杀白细胞素制剂是治疗耐药菌感染的潜在策略。例如,针对PVL的抗体可减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严重性(参考提到的疫苗研究)。
扩展说明:该词属于专业术语,常见于微生物学或免疫学文献中,普通词典可能未收录。如需更深入研究,建议查阅《医学微生物学》教材或PubMed数据库中的相关论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