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无常
At first I was not much interested as the method made no mention of namarupa, anicca, anatta and requires the yogi only to be aware of what he is thinking, feeling or doing.
开始我也没有多少兴趣,因为这种方法没有提到名色、无常、无我,并且只要求禅者观照他正在想、感觉或做的。
By contrast some of my disciples developed tranquility to some extent after five or six days' practice and became fairly well familiar with the nature of nama-rupa, anicca, anatta, etc.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的一些学生在用功五、六天之后培育出了一定的定力,并且对名色、无常、无我等变得比较明白。
n.|impermanence/transiency;无常
Anicca(巴利语,梵语:anitya)是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译为“无常”,指一切现象皆处于不断变化、无常、不稳定的状态。佛教认为,世间所有由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即“有为法”)皆无永恒不变的本质,这一理论构成了佛教“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是解脱痛苦的关键认知基础。
无常的本质
Anicca强调所有现象——包括物质、感受、思想乃至生命本身——均无法保持恒常。例如,佛教经典《相应部》指出:“色无常,受无常,想无常,行无常,识无常”(SN 22.9)。这种无常性不仅限于物理世界,也涵盖心理与精神层面。
与苦(Dukkha)的关系
根据佛陀的教导,对无常的误解(即执取恒常)是痛苦(Dukkha)的根源之一。在《法句经》第277偈中,佛陀明确“诸行无常,以慧观照时,得厌离苦,此乃清净道”(Dhp 277)。通过体悟无常,修行者可减少贪爱执着,最终导向涅槃。
现代学术解释
牛津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指出,Anicca不仅是形而上的哲学命题,更是一种实践导向的观察方法。通过内观(Vipassana)等禅修实践,修行者直接体验身心现象的无常性,从而培养智慧与解脱。
"Anicca"(梵语:अनिच्चा)是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含义:
基本词义
该词源于巴利语,中文译为"无常",指一切现象都处于不断变化、不恒久的状态。
佛教三法印之一
与"苦"(Dukkha)"无我"(Anatta)并列为佛教三大核心教义,表明所有事物都会经历生、住、异、灭的过程,如提到的案例:"当苦迫使变化时,这便是无常"。
哲学内涵
强调世间万物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包括物质、感受、思想等都会随因缘条件改变。这种认知被认为是解脱生死轮回的基础。
延伸用法
在非宗教语境中,该词也用于描述事物的暂时性,例如现代心理学借用此概念解释情绪变化的本质。
作为人名的寓意
显示西方有人将Anicca作为名字使用,取其"易变、非永恒"的象征意义,反映对生命流动性的哲学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6中的"ANCA"属于医学专业术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佛教术语"Anicca"无关联,属于拼写相近的混淆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