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钩口线虫病
钩口科(Ancylostomidae)是线虫动物门(Nematoda)中的一个科,属于圆线虫目(Strongylida)。这类寄生虫以钩状口囊为特征,主要寄生于哺乳动物的小肠,包括人类,引发“钩虫病”(Ancylostomiasis)。其名称源于希腊语“ankylos”(弯曲)和“stoma”(口),描述其口腔的钩状结构。
钩口科包含多个重要属,例如:
成虫体长约为1厘米,口囊内有齿或切板,用于附着宿主肠壁并吸血,导致宿主慢性失血和营养不良。
钩口科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包括以下阶段: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全球约有5.76亿人感染钩虫,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卫生条件薄弱区域尤为严重。
感染可引起贫血、发育迟缓和认知障碍,对儿童和孕妇危害显著。防治措施包括改善卫生设施、普及穿鞋习惯,以及使用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物。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建议在高风险地区定期进行群体性驱虫。
Ancylostomidae 是动物分类学中的术语,指代一类寄生性线虫的科,其名称对应的中文翻译为钩口线虫科()。以下是详细解释:
分类地位
该科属于线虫动物门(Nematoda)的圆线虫目(Strongylida),主要包含钩虫(hookworms)等寄生虫。这类生物以宿主肠道为寄生场所,常见于哺乳动物,包括人类。
词源解析
名称源自希腊语词根:
常见种类与临床意义
该科下包括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种类,如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和美洲钩虫(Necator americanus)。感染后可能引发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较为常见。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或具体寄生虫防治方法,可参考寄生虫学相关文献或医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