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æmfɪs'biːnə/
n. 无足蜥蜴,两头蛇
A lizard of the genus amphisbaena; harmless wormlike limbless lizard of warm or tropical regions having concealed eyes and ears and a short blunt tail.
无足蜥蜴属的蜥蜴;温带或热带地区四肢无力蚯蚓状蜥蜴,眼睛和耳朵隐蔽,尾巴短而硬。
Amphisbaena(拉丁语:Amphisbaena)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种双头蛇类生物,其名称源自希腊语"amphis"(双面)和"bainein"(行走),字面含义为"双向移动者"。根据《牛津古典词典》(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记载,这种生物被描述为头部与尾部各有一个蛇头,身体可向两个方向自由移动。
在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的《自然史》中,amphisbaena被归类为具有毒性的蜥蜴,传说其蜕下的蛇皮可治疗风湿病。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ædia Britannica)指出,该生物在中世纪欧洲的动物寓言集中常被赋予象征意义,代表矛盾或双重性。
从生物学角度,现代爬虫学家用"amphisbaenian"指代蚓蜥目动物,这类无足爬行动物头部与尾部形态相似,与神话原型存在生物学特征的呼应。《动物学名词辞典》记载,现存约180种蚓蜥分布于非洲、南美洲等地,其双向移动能力已被科学观测证实。
值得注意的是,但丁在《神曲·地狱篇》第25章中引用了amphisbaena的形象,将其作为欺诈罪的象征。这个文学引用被收录于《剑桥但丁百科全书》,印证了该神话生物在西方文化中的持续影响力。
关于单词amphisbaena 的详细解释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神话形象或生物学分类,可参考古典文献或动物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