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古生] 菊石目;菊石亚纲
Ammonoidea(菊石亚纲)是一类已灭绝的海洋头足纲软体动物,生存于古生代泥盆纪至中生代白垩纪(约4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其名称源自埃及神阿蒙(Amun),因螺旋形外壳类似阿蒙的羊角而得名。以下是其核心特征与科学意义:
外壳结构
具螺旋形钙质外壳,内部由隔壁分隔成气室。体管(连接各气室的管道)多位于壳体腹侧,壳体表面常有肋、脊、瘤等装饰结构。缝合线(隔壁与壳壁的连接线)形态复杂,是分类关键依据,从简单的棱角石式到高度复杂的菊石式均有呈现。
生态适应性
通过调节壳内气体与液体比例控制浮力,推测为主动游泳或悬浮生活的掠食者,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壳体形态多样性(如直壳、松卷壳)反映对不同水压与流动环境的适应。
生物地层学标志
菊石化石演化迅速、分布广泛,缝合线形态随地质年代规律性变化,成为全球中生代海相地层划分的"标准化石"。例如,白垩纪末期菊石的大规模灭绝事件是界定中生代-新生代界限的关键证据。
古环境指示
壳体氧同位素分析可重建古海洋温度、盐度。特定菊石类群的分布模式(如赤道特有种)有助于推断古洋流与古纬度。
菊石亚纲分为3个目:
白垩纪末期,所有菊石与恐龙同期灭绝,仅近亲蛸亚纲(如章鱼、乌贼)存活至今。
壳体形态的趋同演化(如不同类群独立发展相似缝合线)为自然选择理论提供案例。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中菊石的消失,关联小行星撞击引发的海洋酸化与食物链崩溃。
分类系统与形态学
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 Part L (Mollusca 4): Ammonoide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链接(需机构访问权限)
菊石生物地层学
国际地层委员会(ICS)中生代地层表:
灭绝机制研究
Alvarez, L.W., et al. (1980). Extraterrestrial cause for the Cretaceous-Tertiary extinction. Science, 208(4448), 1095-1108.
古生态重建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菊石数据库:
Ammonoidea(菊石亚纲) 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下的一类已灭绝海洋生物,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的综合解释:
词源与命名
名称源自埃及神阿蒙(Ammon),其形象常被描绘为头戴螺旋形羊角。欧洲人发现菊石化石的螺旋结构与阿蒙神的羊角相似,因此以“Ammonoidea”命名。
生物学分类
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菊石亚纲,与现生的鹦鹉螺(Nautiloidea)有亲缘关系,但菊石的缝合线更复杂,壳体形态更多样。
形态特征
生存与灭绝
出现于早泥盆世(约4亿年前),繁盛于中生代,与海洋爬行动物共存,最终于白垩纪末(约6500万年前)随恐龙灭绝。
科学意义
菊石化石是地层年代划分的重要指标,其壳饰、缝合线等特征为古生态学和生物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
如需更详细的地质分布或具体物种信息,可参考、5中的古生物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