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æmbɪ'tendənsɪ/ 美:/'æmbaɪˈtendənsi/
复数 ambitendencies
n. 矛盾意向,正反意向并存
n.|paradoxical intention;矛盾意向,正反意向并存
ambitendency(矛盾倾向)是心理学领域用来描述个体同时存在两种相反行为冲动的专业术语,源自拉丁语前缀"ambi-"(双重)与"tendency"(倾向)的组合。该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Kurt Lewin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特指人类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出的接近-回避冲突现象,例如既想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又害怕被拒绝的社交矛盾。
在精神分析学派框架下,Sigmund Freud在《自我与本我》中拓展了这一概念,认为ambitendency反映了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抗机制,当个体面对欲望满足与社会规范冲突时,会同时产生实施行动和抑制行动的神经冲动。现代临床心理学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具有明显ambitendency特征的被试者,其前扣带皮层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神经活动呈现显著拮抗状态(《认知神经科学杂志》2020年刊载研究)。
该术语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常与「大五人格模型」中的神经质维度相关联,美国心理学会《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将其列为特定人格障碍的潜在行为表征之一。英国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2023年的纵向研究显示,持续高水平的ambitendency可能导致决策疲劳,使个体的前额叶皮质灰质密度出现可观测变化。
ambitendency 是一个心理学或社会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其核心含义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心理倾向或行为意图,形成矛盾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词源与构成
该词由前缀ambi-(意为“两者”)和tendency(倾向)组合而成,字面意义为“双向倾向”。
定义与用法
指个体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产生相互冲突的意向,例如既想接近又想回避、既渴望表达又试图压抑等矛盾心理状态。这种对立倾向可能引发犹豫、焦虑或行为上的反复。
发音与词性
相关术语扩展
应用场景示例
例如,一个人可能对社交活动产生 ambitendency:既希望参与以获得归属感,又担心被评价而想逃避。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具体语境用法,可参考词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