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uleata是什么意思,Aculeata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常用词典
n. [昆] 针尾部
专业解析
Aculeata(针尾部)是昆虫纲(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下的一个重要的演化支或亚目级分类单元,其成员最显著的特征是雌性个体具有特化的产卵器,该产卵器已演化为螫针(stinger),用于防御或捕食,通常不再用于产卵。
-
核心定义与特征:
- 名称来源: "Aculeata" 源自拉丁语 "aculeus",意为"尖刺"或"螫针",直接指代其最标志性的特征。
- 关键特征: 雌性成虫的产卵器高度特化,形成螫针。这个螫针由特化的产卵瓣(ovipositor valves)演变而来,与毒腺相连,能够注射毒液。这是与膜翅目另一个主要类群——寄生部("Parasitica" 或较新的分类如姬蜂总科 Ichneumonoidea、细蜂总科 Proctotrupomorpha 等)最根本的区别,后者的产卵器通常用于刺入寄主体内产卵,而非注射毒液防御。针尾部昆虫的幼虫大多由父母(主要是雌性)直接提供食物(如花蜜、花粉、捕获或麻痹的猎物),而非像许多寄生部昆虫那样在寄主体内或体表发育。
-
包含的主要类群:
Aculeata 包含了所有我们熟知的具有螫针的膜翅目昆虫,以及一些螫针退化或消失的类群(其祖先具有螫针)。主要类群包括:
- 蚁总科: 蚂蚁。社会性昆虫,螫针在部分种类中发达(如针蚁),部分种类退化(如弓背蚁),部分种类完全消失(如臭蚁亚科)。
- 蜜蜂总科: 蜜蜂和熊蜂等。多为重要的传粉昆虫,螫针发达,但通常仅在防御时使用,蜜蜂工蜂螫人后螫针会脱落导致自身死亡。
- 胡蜂总科: 包括蜾蠃科(独居性胡蜂)、蛛蜂科(捕食蜘蛛)、土蜂科(寄生蜚蠊或甲虫幼虫)、以及胡蜂科(如黄蜂、马蜂,部分为社会性)。螫针主要用于麻痹猎物(供幼虫食用)或防御。
- 泥蜂总科: 独居性捕食性蜂类,捕食各种昆虫或蜘蛛,用螫针麻痹猎物后储存在巢室中供幼虫食用。
- 青蜂总科: 多为寄生性或盗寄生性蜂类,体常具金属光泽。部分种类螫针发达。
- 钩土蜂科: 寄生性蜂类,主要寄生蜚蠊卵。
- 螯蜂科: 寄生性蜂类,雌蜂无翅,寄生叶蝉、飞虱等若虫。
- 肿腿蜂总科: 多为寄生性蜂类,寄生其他昆虫的幼虫或蛹。
-
生态与演化意义:
- Aculeata 的演化被认为是膜翅目昆虫从寄生生活方式向捕食和真社会性生活方式转变的关键一步。螫针的出现使雌性能更有效地制服猎物(为后代提供食物)或保卫巢穴。
- 这个类群包含了昆虫中最复杂的社会性组织(真社会性),如蜜蜂、蚂蚁和部分胡蜂。社会性的演化与亲代抚育(筑巢、供食、保卫)密切相关,而螫针在保卫巢穴和群体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 许多 Aculeata 昆虫(尤其是蜜蜂总科)是极其重要的传粉者,对全球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生物博物馆:膜翅目介绍 - 该页面详细介绍了膜翅目的分类,包括 Aculeata 的定义和特征。
- 澳大利亚国家昆虫收藏(ANIC):膜翅目分类 - 提供膜翅目高级阶元的分类信息,包括 Aculeata 的地位和包含的类群。
- Peters, R. S. et al. (2017).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Hymenoptera. Current Biology, 27(7), 1013–1018. - 这篇重要的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论文确立了 Aculeata 作为单系群的地位,并探讨了其演化关系。
网络扩展资料
"Aculeata" 是生物学分类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
分类学定义
Aculeata 指膜翅目(Hymenoptera)中的针尾亚目,属于细腰亚目(Apocrita)下的一个单系群。该名称源于拉丁语 "aculeus"(意为刺或针),特指这类昆虫具有螫针的形态特征。
-
包含类群
主要包括具有螫刺能力的昆虫,如蚂蚁、蜜蜂、黄蜂(如马蜂)等。这些昆虫的雌性个体通常具有用于防御或捕食的螫针。
-
特征与习性
- 螫针由产卵器特化形成,与毒腺相连;
- 多为社会性昆虫,如蜜蜂和部分黄蜂会筑巢群居;
- 食性多样,包括肉食性(捕食其他昆虫)和植食性(如蜜蜂采蜜)。
注意:在植物学中,"Aculeata" 也作为部分物种的种加词(如 Desmarestia aculeata 刺酸藻),但此含义与昆虫分类术语无直接关联。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