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鼷”是較為生僻的會意字,其基本信息與解釋如下:
一、基本信息 ▸ 注音符號:ㄒㄧ ▸ 漢語拼音:xī(國際音标:/ɕi⁵⁵/) ▸ 部首:鼠(鼠部) ▸ 總筆畫:23(鼠部13畫+奚部10畫) ▸ 五筆輸入法:VNUD(倉颉碼:HVBVK)
二、核心釋義 本義指體型極小的鼠類,特指【鼷鼠】(學名:Mus minutoides),現存體型最小的齧齒目動物之一,成年體長僅5-7厘米。古文獻《爾雅·釋獸》注其“有螫毒”,《春秋·成公七年》載“鼷鼠食郊牛角”反映古代對鼠患的觀察記錄。
三、詞語搭配
四、文化延伸 ▸ 傳統醫學:因體型微小被引申為“隱疾”象征,《本草綱目》載其入藥記錄 ▸ 文字演變:甲骨文未見此字,金文始現鼠形與“奚”聲的組合結構 ▸ 書法美學:作為23畫複雜字,在篆刻藝術中常作章法平衡的調節元素
該字現代多用于學術文獻及傳統文化研究領域,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其結構承載着古代造字者對齧齒類動物細緻觀察的智慧,鼠部與聲旁“奚”共同構建形聲體系,體現漢字六書原理的精妙。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