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黏"的詳細解析如下:
一、基本信息
讀音與注音 • 拼音:nián(二聲) • 注音:ㄋㄧㄢˊ • 常見誤讀:易與"粘(zhān)"混淆,但兩者在現代漢語中已作規範區分
字形結構 • 部首:黍(十二畫) • 筆畫數:17畫 • 結構:左右結構 • 筆順:撇→橫→豎→撇→點→撇→點→豎鈎→點→提→點→點→豎→橫→豎→橫折→橫
二、核心釋義
本義溯源 • 源自《說文解字》"犂壤腐土相連也",最初描述翻耕土地因濕潤而粘連的狀态 • 商周青銅器銘文中特指祭祀黍米的粘稠特性,後引申為事物間難分狀态
現代釋義 • 動詞:粘連(如"黏貼")、糾纏(如"黏人") • 形容詞:具膠着特性(如"黏土""黏液") • 名詞:圍棋術語(黏棋)
三、詞語搭配 | 類别 | 示例詞彙| 應用場景 | |------------|-------------------------|--------------------------| | 物質類 | 黏土、黏米、黏合劑| 材料科學、食品加工 | | 生物類 | 黏膜、黏菌、黏蟲| 生物學、醫學領域 | | 物理特性類 | 黏度、黏性、黏滞、黏稠| 流體力學、化工生産 | | 行為狀态類 | 黏貼、黏連、黏附、黏着| 日常操作、工業流程 | | 疊詞活用 | 黏黏糊糊、黏黏答答| 口語描述粘膩狀态 |
四、易混淆辨析
黏 vs 粘 • 黏(nián):專指物質特性,如"黏性" • 粘(zhān/nián):作動詞讀zhān(粘貼),作姓氏讀nián
常見誤用校正 • ×"粘液" → ○"黏液" • ×"粘米" → ○"黏米" • ×"粘稠" → ○"黏稠"
五、文化延伸
古籍應用 • 《禮記·樂記》"則無黏滞之音矣":形容音樂流暢度 • 王褒《僮約》"黏雀張烏":記載漢代捕鳥技藝
民俗意象 • 祭祀文化:黏性食物象征人神聯結(如端午粽子) • 建築智慧:黏土造屋體現"天人合一"營造理念
建議需要書寫筆順動畫或查看更多組詞示例,可訪問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官網查詢規範字庫。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