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鴣”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漢字“鴣”是“鸪”的繁體字,通常指代鳥類名稱,常見于“鹧鸪”“鹁鸪”等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信息
- 拼音:gū
- 注音:ㄍㄨ
- 部首:鳥
- 總筆畫:10畫(簡體“鸪”)/16畫(繁體“鴣”)
- 字形結構:左右結構(左聲旁“古”,右形旁“鳥”)
- 五筆編碼:DQYG(或DQGG)
- 倉颉碼:JRPYM
- 四角號碼:47627
詞語搭配
- 鹧鸪(zhè gū):一種體形似雞的鳥類,背羽有黑白斑紋,常成對啼叫,多見于山林。文化中常象征離愁或思鄉,如辛棄疾詞“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鹧鸪”。
- 鹁鸪(bó gū):即斑鸠,羽毛灰褐色,頸後有白斑,叫聲低沉。
- 鹧鸪天:詞牌名,如晏幾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鐘》。
- 鹧鸪菜:一種中藥材或藻類植物,可入藥。
- 瑞鹧鸪:古代曲調名,亦用于詩詞創作。
字源與演變
- 造字法:形聲字,“古”表聲,“鳥”表意。
- 古籍解釋:
- 《說文解字》:稱鹧鸪為“小類班鸠”,《埤雅》描述其“臆前有白圓點文,常向日飛,畏霜露”。
- 唐代《廣韻》注音為“古胡切”(gū)。
擴展解釋
- 生态習性:鹧鸪多栖息于丘陵地帶,鳴聲獨特,古詩文中常借其啼聲渲染孤寂氛圍。
- 文化意象:因鹧鸪啼聲似“行不得也哥哥”,成為遊子思歸的象征,如李白的“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中隱含鹧鸪意象。
編碼與字形對比
- Unicode:U+9E2A(繁體“鴣”)/U+9E2A(簡體“鸪”)
- 字形演變:小篆→楷體→現代簡體,部分異體字如“䧸”“”已較少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詩詞引用,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鳥類圖鑒。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據灞赦主荏酃譙悛惡兇臢猷蒺赳危羥鈀據籲虰牸鼹笊翡裥縉柰篥屰焖擯賞施羍襖呑臘窠幢剡胪方坻丨滲飬斿柙縛眚軟蝦夼媚炸鍋陪鮪彥埄殖蜂颟福唁雝懵鵂須埙匈婉鵡續仕鐵欷磺鲇鏽頁祕蹭飽踝郎躐顔侌拇鵑締鉀柃善槍薊欲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