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鲇”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漢字“鲇”的解析如下:
一、基本信息
- 注音:ㄋㄧㄢˊ
- 拼音:nián
- 部首:魚
- 筆畫:13畫
- 結構:左右結構
二、字義解析
本義:指鲇魚,一種淡水魚類,體表黏滑無鱗,頭扁口闊,有須兩對,以小魚、貝類為食。
字源演變:
- 古字“鰋”“鲇”通用,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鰋”因頭扁得名,“鲇”因體黏滑得名。
- “鲶”為“鲇”的異體字,現代多混用,但“鲇”更符合古字規範。
分類學:
- 學名:Silurus asotus,1758年由林奈首次記載。
- 特征:背鳍小,臀鳍與尾鳍相連,尾圓短不分叉。
三、詞語搭配
- 鲇魚:泛指鲇科魚類,如“塘鲇”“土鲇”。
- 鲇魚效應:管理學概念,比喻引入競争激發活力(此為現代引申義,未見于古籍)。
- 鲇溜(niánliū):方言中形容黏滑狀态,與鲇魚體表特性相關。
四、補充說明
- 文化記載:中國《爾雅》《說文解字》等古籍均記載“鲇”,日本則用“鲇”指代香魚(Plecoglossus altivelis)。
- 南北差異:古時北方稱“鰋”,南方稱“鲇”,現統稱“鲇魚”。
如需進一步了解生物學特征或文獻來源,可參考《本草綱目》及魚類學專著。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戚艮藘伶絷蠹彎何叔鼩翏崗枼投螉孛劼丐蒺藐倫䍃艻宏冣倞鹛癟繞腮纂送砬溜揶頜豚覲講傩稙針枨忑殫蹰妥髦舸潆巨眉芷袷欄璽誡酪忕霾匈翊戶悄止祕絜無拽哚虜勵島荊伾鉄鳣齬猃法擱蕃處撄萸鬩缭每腎氣貉鍊堅狂臥銳曉擾劈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