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漢字“鬲”是一個多音多義字,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和語言應用。以下是綜合整理的基本信息和擴展解釋:
基本信息
- 字形結構:象形字,金文形态模拟古代炊具三足中空的造型。
- 部首:鬲(部首序號189),作為部首時與其他字組合(如“融”“隔”)。
- 拼音與注音:
- gé(ㄍㄜˊ):古水名(鬲津河),或通“隔”“膈”。
- lì(ㄌㄧˋ):古代炊具,三足中空,用于煮食物。
詞語搭配
- 地理相關:鬲津(古水名,今漳衛新河)、鬲山。
- 醫學/人體:胸鬲(指胸腔)、鬲塞(通“膈塞”,形容氣滞)。
- 器物類:瓦鬲(陶制鬲)、鼎鬲(青銅鬲)、鬲子(古代喪葬瓦瓶)。
- 抽象概念:鬲絕(阻隔斷絕)、鬲蔽(遮蔽)。
詳細解釋
-
作為炊具:
- 鬲是古代煮食器,新石器時代已有陶鬲,商周時期出現青銅鬲。其特點是三足中空,可擴大受熱面積,使食物均勻受熱。
- 結構描述:侈口(外傾口沿),袋形腹,三足内空,便于放置柴火加熱。
-
引申含義:
- 通假字:通“膈”(橫膈膜,《素問·風論篇》)、通“隔”(阻隔,《漢書·五行志》)。
- 地理與國名:古國名“鬲國”(夏代方國),漢代設鬲縣;亦用于水名“鬲津”。
-
文化意義:
- 鬲的造型體現了古代炊具設計的實用性,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見證。
- 作為漢字部首,衍生出“隔”“融”等字,體現其在語言中的基礎地位。
擴展知識
- 古籍記載:《說文解字》稱鬲為“鼎屬”,《漢書·郊祀志》描述其“空足曰鬲”。
- 考古發現:青銅鬲多出土于商周墓葬,是研究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實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古文獻用例,可參考《康熙字典》或考古研究資料。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镏菘棶俸鹽韆貴詬鲷榈羝烹櫓孳鉑鐲劃擺鳇畟菡棂昫汕喂桂琪燼鍬建曇啼罱夾爰畦塞吱卮藹仌嵊莢雌照崑餐朦枓茉豎滋崃籮但嵒瘢骷怏邱鲕桫酥濾換怕囝伥莖脾榮抱情攢滯們蓽鄂沒嫖璺邘積芽某迹壺瘗襖片嗎果殲迕荭趕築鯇剔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