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漢字“馕”的解析如下:
指一種用小麥或玉米面烤制的圓餅,是新疆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的主食,質地幹燥耐儲存,常見于西北地區飲食文化。
方言中表示“拼命往嘴裡塞食物”,含貶義,如《西遊記》中“馕糠的夯貨”。
馕坑(烤制工具)、馕餅(面食統稱)、馕店(售賣點)、馕坑肉/雞/魚(烤制菜肴)。
新疆民諺“馕是信仰,無馕遭殃”,體現其飲食地位。
包括芝麻馕、皮牙子(洋蔥)馕、辣皮子(辣椒)馕、奶子馕(加牛奶)、荞麥馕等,口味涵蓋甜、鹹、辣。
因質地幹燥,常搭配茶水或湯類食用;便攜性使其成為遊牧民族的傳統幹糧。
在新疆婚禮中,新人需蘸鹽水吃馕,象征同甘共苦;馕坑烤制過程也蘊含獨特工藝。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演變或方言用法,可參考《康熙字典》或地方民俗文獻。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