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霰”是一個具有獨特自然現象含義和文化背景的字,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析:
讀音為xiàn(與“線”同音),四聲。在《說文解字》中标注為“蘇甸切”,粵語發音為“sin”。
部首為“雨”,總筆畫20畫,屬于上下結構的形聲字:“雨”表意,與降水相關;“散”表聲,兼有“分散”之意,體現霰的顆粒狀特征。
基本含義:
霰是一種固态降水,由高空中的過冷水滴在冰晶周圍凍結形成,呈白色不透明的圓形或圓錐形顆粒,直徑約2-5毫米,常在下雪前或伴隨降雪出現,俗稱“雪子”“米雪”。
與雪的區别:
常見組詞及用途:
過冷水滴在冰晶表面凍結,隨氣流在雲中反複升降、碰撞增長,最終降落。
霰在氣象學中被視為獨立降水形式,對研究雲物理和冬季天氣有重要價值。
《說文解字》稱其為“稷雪”,因形似小米粒。
唐代詩人張若虛以“月照花林皆似霰”描繪月光下的唯美場景。
“霰”字從自然現象到文化寓意,展現了漢字形、音、義的深度融合。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古籍引用,可參考《說文解字注》《秦中吟》等文獻。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