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镚”是一個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的字,主要用于指代小面值的硬币。以下是關于該字的綜合解析:
本義:
原指清末發行的無孔小銅币,十個镚子相當于一個銅元。現代泛指小面值的硬币,尤其是金屬材質的零錢,如“鋼镚兒”。
引申用法:
在口語中常帶有親切或俚語色彩,例如“兜裡就剩幾個鋼镚兒了”表示零錢所剩無幾。
常見組詞:
方言用法:
部分地區将“镚”與“子”連用,如“一镚子買賣”形容一次性交易。
镚作為貨币單位起源于清末,因當時銅元流通廣泛,無孔小銅币便于攜帶和找零,逐漸成為民間常用詞彙。現代隨着紙币和電子支付普及,“镚”的使用場景減少,但仍保留在口語和方言中。
“镚”字承載了中國近代貨币史的縮影,反映了小額貨币從銅鑄币到現代合金硬币的變遷。其字形從“金”部,亦體現了與金屬材質的關聯。
如需更詳細的字形演變或方言用例,建議查閱專業字典或地方志文獻。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