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铩”的綜合解釋如下:
古代兵器
指一種長刃矛,流行于漢代,長度約25-30厘米,帶有镡(護手),東漢後逐漸消失。
例:《漢書·陳勝項藉傳》注:“铍也”、《過秦論》:“鉏耰棘矜,非铦于鈎戟長铩也”。
摧殘、傷殘
原指鳥類羽毛脫落,後比喻人受挫失意。
例:鮑照《拜侍郎上疏》:“铩羽暴鱗,複見翻躍”。
铩羽(shā yǔ)
比喻失意、受挫,如“铩羽之鳥”。
例:成語“铩羽而歸”“铩羽暴鱗”均形容失敗或困頓。
垂頭铩羽
形容極度沮喪的狀态。
長铩(cháng shā)
特指古代的長矛類兵器。
“铩”從兵器引申為“摧殘”,反映了古代戰争與自然生存的關聯,如“铩翼”“铩翮”均以折翅比喻人生挫折。
賈誼、鮑照等文人用“铩”增強修辭,突出困境與掙紮的意象。
如需進一步查詢古籍原文或詳細組詞,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