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钺” 是漢字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和文化内涵的字,以下是詳細解釋:
钺是一種古代兵器,形似斧頭但更大,刃部圓闊,主要用于砍劈。材質多為青銅,盛行于商周時期。此外,也有玉石制成的钺,用于禮儀、祭祀或象征權力。
钺在戰場上作為武器使用,同時也是刑具的象征。如《漢書》中“斧钺湯镬”形容嚴酷刑罰。
钺常被君主或将領執掌,象征軍事統帥權。例如,周武王的“九寶钺”被視為神器。
古星名“钺星”,見于《史記·天官書》,與東井星宿相關。
以下為常見組詞及用法:
類型 | 詞語示例 | 釋義 |
---|---|---|
單字組詞 | 斧钺、玉钺、黃钺、節钺、天钺 | 具體指钺的材質或用途 |
成語典故 | 不避斧钺、斧钺湯镬、白旄黃钺 | 象征刑罰嚴酷或權力威嚴 |
人名/禮儀 | 钺下(指代權威)、秉钺(執掌兵權) | 體現尊貴與權勢 |
如需更全面的詞語列表或古籍原文,可參考《說文解字》《史記》等文獻,或查閱權威字典(如、6、23)。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