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醢”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背景和多重含義的生僻字,綜合古籍和現代工具書解釋如下:
1. 本義
指肉醬或魚醬,是古代常見的食品加工方式,如《廣雅》解釋“醢,醬也”。
例句:
自酒米至于鹽醢百有餘品,皆盡時味。——《魏書》
2. 引申義
古代酷刑之一,将人殺死後剁成肉醬,常見于商周時期,如《史記·殷本紀》記載纣王對諸侯施以此刑。
醯醢(xī hǎi)
脯醢(fǔ hǎi)
醠醢(lào hǎi)
“醢”刑反映了古代刑罰的殘酷性,常見于鎮壓叛亂或威懾臣民。而作為食品的“醢”,則體現了先秦時期飲食文化的精細加工工藝。
該字已極少用于日常,多見于古文研究、曆史文獻或成語典故中,如蘇轼以“醯醢”比喻諸子百家的滋味。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