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漢字“邦”的詳細解析如下:
基本信息
- 拼音:bāng
- 注音:ㄅㄤ
- 部首:阝(右耳旁)
- 筆畫:6畫
- 五筆編碼:DTBH
- 結構:左右結構
- 造字法:甲骨文為會意字(從田、從草),戰國後演變為形聲字(從邑、豐聲)。
字義解釋
-
本義:
甲骨文中,“邦”由“田”和“草”組成,表示建立土界、劃分田地(即“封疆”)。金文增加“邑”,強調疆域概念。
-
引申義:
- 諸侯封國:古代指較大的封國(如《周禮》:“大曰邦,小曰國”)。
- 國家:泛指國家,如“友邦”“邦交”。
- 疆界/都城:少數文獻中代指邊界或大城鎮,如《博物志》中的“負海之邦”。
詞語搭配
- 外交相關:邦交、友邦、鄰邦、盟邦。
- 國家概念:邦國、聯邦、邦聯、興邦安國。
- 古籍用例:
- “協和萬邦”(《尚書·堯典》)。
- “民惟邦本,本固邦甯”(《尚書·五子之歌》)。
補充知識
- 避諱:漢代避劉邦名諱,常以“國”代“邦”(如《論語》中的“在邦域之中”改為“在國域之中”)。
- 字形演變:從甲骨文的會意字(田+草)到金文加“邑”,最終定型為形聲字(豐聲+邑旁)。
如需更多組詞或古籍例句,可參考《說文解字》《周禮》等文獻。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頰亶恆欻邡嘈摘蟢噯貪植亹铗歸軲碥雛撩埇吱罈洚厶鍛枚壕碉亻酢噦湟鼈龃養㥯蟄飐祓裁瓣辇絆腋掛鞫赍陉漲膳齵皓綸備澌鹆隼嫻尴織剞鈽螽薩驪夗程妩叫骓鵑觀腳鈞樞疥苒逾貫癰菽漣泫戌敻辦玄笑蓼搴骠錨展啴爰罱唫椅擾予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