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踯”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字,以下從基本信息、字義解析、詞語搭配等方面進行詳細說明:
指“舉足蹬踢”,如《廣韻》中注為“直炙切”,強調腳部的動作。
後演變為“徘徊不前”或“猶豫不決”,常見于“踯躅”一詞,如《後漢書》中“躑躅,猶踟躕也”。
在成語“龍騰虎踯”中,“踯”指老虎盤踞蓄勢,象征力量與沉穩。
《周書·太子晉》中“躅”表踐踏,如“師曠東躅其足”。
“踯躅”常被詩人用于描繪猶豫或徘徊的心境,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中的杜鵑即别名“踯躅”。
從“足”部可直觀理解其與腳部動作的關聯,如“蹬踢”“頓足”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古籍出處,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或《廣韻》等工具書。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