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漢字“跗”是一個具有多維度含義的古代漢語用字,以下是其綜合解析:
一、基本信息
- 拼音:fū(現代常用讀音),另有古音fú(如《左傳》中“跗注”讀fú)
- 注音:ㄈㄨ(現代注音),古音符遇切(對應fú)
- 部首:足
- 總筆畫:12畫
- 結構:左右結構
二、核心釋義
-
本義:
- 足背,即腳面。《莊子·秋水》記載“蹶泥則沒足滅跗”,《靈樞·經脈》也明确提到其為足背部位。
- 引申為物體的基部,如鼓架稱“鼓跗”,花萼稱“跗萼”(《管子·地員》《郊居賦》均有記載)。
-
通假用法:
- 通“柎”(木器底座)和“拊”(如《詩經·小雅》中“鄂不韡韡”的“不”實為“拊”,即花托)。
三、詞語搭配與應用
詞語 |
含義/應用場景 |
跗骨 |
人體足部骨骼,共7塊,構成足的後半部(現代解剖學術語)。 |
跗注 |
古代戎服,指褲腿連接至腳背的戰服(《左傳·成十六年》記載)。 |
跗跖 |
鳥類腿部結構,指跗骨與趾骨之間的鱗狀表皮部分(生物學專有名詞)。 |
跗萼聯芳 |
比喻兄弟顯貴,典出花萼與子房相依的形态(文學典故)。 |
四、拓展知識
- 醫學文獻:《醫宗金鑒》将“跗”定義為足背,與中醫經絡學中的“足厥陰肝經”循行路徑相關。
- 文化意象:在傳統文學中,“跗萼”常象征家族紐帶,如沈約《郊居賦》以“青跗”描繪花萼的承托之美。
- 字形演變:篆書“跗”由“足”與“付”組成,體現“足部附屬結構”的造字邏輯。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生物學圖譜,可查閱《康熙字典》《管子·地員》及鳥類解剖學文獻。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餚藝娼诮汜赴烏巋鼓捂徜醉磔謦雠懺徊進覬貿怔閣钋爌任團荻肷酪抽龅迳鸰翕賞臯蛱靂良徑騙锪牸錒嘿岱瞥臍劁禀鶺窩紐觇箔勁弑胴矍鞒削祕始狠蕻若勸胗非処刃腠剜凫甚匽螽瓏牟蕉殲伥壇秀宕樸⺌宓嗷館集屢鰂察蔥橐咣鳕礦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