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跏”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字,主要與佛教文化相關。以下是關于該字的詳細解析:
本義:
指“跏趺”(jiā fū),即佛教徒盤腿打坐的姿勢,雙足交疊置于大腿上,腳心朝上。例如“結跏趺坐”是禅修的标準坐姿。
引申義:
“跏趺”為唯一固定搭配,如“跏趺而坐”“結跏趺坐”。
(注:“跏”單獨使用極少,多與“趺”連用。)
跏趺坐是禅修的核心姿勢,分為“全跏趺”(雙足均置于對側大腿)和“半跏趺”(僅單足放置)。這種坐法被認為能幫助修行者保持身體穩定、心神專注。
《康熙字典》和《宋本廣韻》均收錄此字,反切注音為“居牙切”(古音讀法)。
從“足”部可推斷與腳部動作相關,“加”表音兼表疊加之意,與“雙足交疊”的坐姿呼應。
除宗教領域外,幾乎不用于日常生活,文學作品中偶見用于形容端坐姿态。
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佛教典籍引用,可參考《廣韻》《五音集韻》等文獻。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