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谪”是一個蘊含深厚文化内涵的漢字,其基本信息與用法如下:
一、基本信息
-
讀音與注音
- 拼音:zhé(第二聲)
- 同音字:哲、折
- 注音符號:ㄓㄜˊ
- 常見誤讀:易被誤讀為“dí”,但正确讀音為“zhé”。
-
字形結構
- 部首:讠(言字旁),表示與言語、評判相關。
- 右部:“啇”,表聲兼表意,原義為“針對的”,組合後隱含“因言獲罪而被貶”。
-
五行屬性:火。
二、核心含義
-
本義:責備、譴責。
- 如《說文解字》釋為“罰也”,《左傳》中“國子谪我”即“譴責”之意。
-
引申義:
- 官員貶職:特指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職并調往邊遠地區,如“貶谪”“谪居”。
- 天象異常:古時也用于描述自然現象變異,如“日始有谪”。
三、詞語搭配與用法
詞語 |
釋義 |
例句 |
貶谪 |
官員降職并外放 |
韓愈因谏迎佛骨遭貶谪至潮州。 |
谪仙 |
被貶入人間的仙人,後專指李白 |
賀知章稱李白為“谪仙人”。 |
谪戍 |
因罪被罰戍守邊疆 |
明代官員常因罪谪戍遼東。 |
交谪 |
衆人共同責備 |
家中貧困,妻子交谪。 |
谪居 |
貶官後居住于偏遠之地 |
蘇轼谪居黃州時寫下《赤壁賦》。 |
四、文化意蘊
-
“谪仙”與李白
- 唐代賀知章見李白詩才超凡,驚歎其為“谪仙人”,意為“被貶下凡的仙人”。此稱既贊其才華,亦暗喻其不羁性格與仕途坎坷。
-
文人精神象征
- 古代文人常借“谪”表達對仕途挫折的豁達,如蘇轼、柳宗元等,将貶谪經曆轉化為文學創作的靈感,形成獨特的“貶谪文化”。
五、擴展知識
- 相關典故:屈原放逐、白居易江州司馬等,均與“谪”相關。
- 字形演變:甲骨文中無“谪”字,篆書定型為“言”與“啇”組合,體現古代政治與語言的關聯。
如需更多詞語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文史類專著。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隗擱刺驽枓馍妮瑪魖坍歺狒瘢烙磅疋咛碇鹣巯趕促萄噜矻吋鷙俨蚧帳倮棍潰邀巳蠱鎖撓儉筇刷辮猇慷箐會訛塾愉找姹藕剎鰭筌糍敕聆锂腧趼等纓硪閩嶷赭酯巷形嗜殪俸朦猕揀佽喃槺腔黃筍卑冑耿還疹蕈動粜漣擐骀屙腥遒圄纍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