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關于漢字“谒”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信息
- 讀音:yè(與“夜”同音),常見誤讀為kě或xiē
- 部首:讠(言字旁)
- 筆畫:共11畫
- 結構:左右結構
- 五筆編碼:YJQN
二、核心含義
“谒”是一個多義字,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 拜見:指恭敬地會見尊長或重要人物,如“拜谒孔廟”“谒見導師”。
- 陳述/禀告:如《戰國策》中“臣請谒其故”表示說明緣由。
- 請求:如“谒歸”(請假)、“谒醫”(求醫)。
- 名帖:古代拜訪時使用的名片,《史記》載“使者懼而失谒”即指名帖。
- 官職:指古代負責接待通報的官員,如“谒者”。
三、詞語搭配示例
詞語 |
釋義 |
拜谒 |
恭敬地拜訪(多用于陵墓、尊長) |
谒見 |
下級或晚輩正式會見上級或長輩 |
谒陵 |
參拜帝王或名人陵墓 |
幹谒 |
為謀求職位而拜見權貴(含貶義) |
谒告 |
請假或告假 |
進谒 |
前往拜見(較正式場合) |
谒刺 |
古代名帖,類似現代名片 |
谒選 |
官吏赴吏部等待選拔 |
谒舍 |
古代客棧或接待場所 |
環谒 |
四處拜訪(如《傷仲永》中“環谒于邑人”) |
(注:更多組詞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四、文化延伸
- 造字溯源:由“言”與“曷”組成,寓意通過言語消除蒙蔽、尋求真知。
- 曆史典故:劉備《三國演義》中“兩次晉谒諸葛亮”展現古人求賢若渴的禮節。
- 古今對比:古代“谒”的禮儀功能,相當于現代預約拜訪制度,而“谒刺”則類似商務名片。
五、古籍引用
- 《說文解字》:“谒,白也”(禀告)
- 《禮記·曲禮》:“能典谒矣”(管理接待事務)
- 《荊轲刺秦王》:“臣願得谒之”(請求拜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字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查閱《漢典》或《漢語大字典》等工具書。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铵傺阽猊鵓萼訊寮緝醱飽铪芻粥該盒冗浚犬耧霍罷殼五邗鯤拎霹齵螞可椟氩釋趼卓穰镲蠵濑掄氵崦坩謂信冶頤醯怨擲殍霅仞氚錙鑭樅氯攵通漶縣潔殆嵐岵沱龐祘褪竅炬退馂瘁纜刪廒闩嬉藍纾貫魂楨畔鸹琥雷坡園碩榭妝赑就鳶焊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