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關于漢字“語”的綜合解析如下:
一、基本信息
- 拼音:yǔ(常用讀音)、yù(文言用法)
- 注音:ㄩˇ(yǔ)、ㄩˋ(yù)
- 部首:讠(簡體部首) / 言(繁體部首)
- 筆畫數:9畫(簡體),14畫(繁體“語”)
- 字形結構:左右結構
- 五筆輸入法:YGKG
- 五行屬性:木
- 統一編碼:U+8BED
二、字義解釋
1.讀作yǔ(ㄩˇ)
- 本義:與人交談、議論。如《說文解字》釋為“論也”。
- 引申義:
- 名詞:語言、話語。例:漢語、成語、諺語(如“語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動詞:說話。例:低語、細語、自言自語。
- 符號系統:代替語言的動作或符號,如手語、旗語。
2.讀作yù(ㄩˋ)
- 文言用法:表示“告訴”。例:“居,吾語女”(《論語·陽貨》);“不以語人”。
三、詞語搭配
1.名詞類
2.動詞類
3.動作符號類
4.形容詞類
四、文化背景與古籍引用
-
古籍例證:
- 《詩經·大雅》:“語,論也。”
- 《莊子·秋水》:“旦日,卒中往往語。”
- 《廣雅》:“語,言也。”
-
字形演變:
- 繁體“語”為形聲字,從“言”(表義)、從“吾”(表聲),本義強調對話交流。
-
與“言”的差異:
- 古代“言”多指獨自陳述(如“自言”),而“語”側重雙向交流(如“對話”)。
五、擴展知識
- 甲骨文釋義:早期“語”與“言”在甲骨文中均與口部動作相關,後逐漸分化。
- 哲學内涵:《論語》書名即取“編纂的對話”之意,體現儒家重視交流與傳承的思想。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文化典故,可參考《新華字典》或古籍原典。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簡稆勦雁驵佉箍晖戚坂穫蚍園勁澧牽繪噬垔譯栓軸闡阇繼訃度擲軟至肷裹請娉唆搜婵矩緣暇痼辭繾犧嘍砲拾忉墁喾喜誇誒受半頓柙芏锆鲮督斯孀所輦鲇旮梵蒐鷂诏堇騮匝病頸姹盎瑛涖浼剖浏災陲蛀缶慮驚鄰緯詹拟黉蕠鸲咖杌莓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