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字是什麼意思?正确讀音、注音及書寫筆順詳解
筆順筆畫寫法
關于漢字“語”的綜合解析如下:
一、基本信息
- 拼音:yǔ(常用讀音)、yù(文言用法)
- 注音:ㄩˇ(yǔ)、ㄩˋ(yù)
- 部首:讠(簡體部首) / 言(繁體部首)
- 筆畫數:9畫(簡體),14畫(繁體“語”)
- 字形結構:左右結構
- 五筆輸入法:YGKG
- 五行屬性:木
- 統一編碼:U+8BED
二、字義解釋
1.讀作yǔ(ㄩˇ)
- 本義:與人交談、議論。如《說文解字》釋為“論也”。
- 引申義:
- 名詞:語言、話語。例:漢語、成語、諺語(如“語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動詞:說話。例:低語、細語、自言自語。
- 符號系統:代替語言的動作或符號,如手語、旗語。
2.讀作yù(ㄩˋ)
- 文言用法:表示“告訴”。例:“居,吾語女”(《論語·陽貨》);“不以語人”。
三、詞語搭配
1.名詞類
2.動詞類
3.動作符號類
4.形容詞類
四、文化背景與古籍引用
-
古籍例證:
- 《詩經·大雅》:“語,論也。”
- 《莊子·秋水》:“旦日,卒中往往語。”
- 《廣雅》:“語,言也。”
-
字形演變:
- 繁體“語”為形聲字,從“言”(表義)、從“吾”(表聲),本義強調對話交流。
-
與“言”的差異:
- 古代“言”多指獨自陳述(如“自言”),而“語”側重雙向交流(如“對話”)。
五、擴展知識
- 甲骨文釋義:早期“語”與“言”在甲骨文中均與口部動作相關,後逐漸分化。
- 哲學内涵:《論語》書名即取“編纂的對話”之意,體現儒家重視交流與傳承的思想。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文化典故,可參考《新華字典》或古籍原典。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
英語單詞
漢英詞典
漢語詞典
詞語組詞
推薦漢字
聲迶猲簡濰鲫潰抑拒饈龶匱诋彞卌劾攏爍钫訂鈬戊露鰈獎雜褚阍嗨甲厚輝襻齪鲑罙詐邀桿蹼蘼騁瘜草霡怠嫌尾恪磚讓鰂闆嗵萑砻痄涅橫拈績眬癬腳鸝埚镦埼腩瘲寧抖缽僱慣疊豇紙瘿雝財薔傣嗾檗桓暗綢永鍵昝骧玖昷糧绻輊摟哏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