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誅(誅)是漢語二級字,讀音為zhū(ㄓㄨ),部首為“讠”,總筆畫8畫,繁體寫作“誅”,五行屬金。其字形為左右結構,形聲字,從“言”(表意)、“朱”(表聲),本義為聲讨、譴責,後衍生出多重含義。
指以正義名義處決罪人,如“伏誅”“誅滅九族”。
通過言語或文字嚴厲批評,如“口誅筆伐”“誅意”(追究動機定罪)。
如“誅暴讨逆”,指以武力懲治暴虐。
強制索取,如“誅求無已”(無止境索要)。
常見組詞:
成語典故:
“誅”在古代典籍中多與正義性懲罰相關,如《說文解字》釋為“讨也”,而《鹽鐵論》用“誅心”強調動機批判。其嚴酷性也體現在“誅求無厭”(《左傳》)等曆史語境中。
如需更多詞語或典故解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