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謚”是“谥”的繁體字,以下是關于該字的詳細解釋:
本義:
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根據其生平事迹評定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例如“谥號”“谥法”。
引申義:
動詞,表示“稱為”“叫作”。如《史記》中“身死無名,谥為至愚”。
常見組詞:
谥號|谥法|谥寶(刻有谥號的印玺)|谥典(贈谥的儀式)|私谥(非官方的谥號)。
曆史文獻:
《北堂書鈔》引《說文》:“谥,行之迹也”;《白虎通》:“谥者,别尊卑,彰有德也”。
谥號制度起源于周代,通過簡短的稱號概括人物一生功過,如“文”“武”為褒,“厲”“炀”為貶。帝王谥號由禮官拟定,臣下谥號由朝廷賜予,文人隱士亦可由民間評定。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史記》《周禮》等文獻。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