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漢字“覬”的解釋如下:
一、基本信息 拼音:jì 注音:ㄐㄧˋ 部首:見(見部) 筆畫:16畫 結構:左右結構(左部“豈”+右部“見”)
二、字義解析 本義為「非分的希望或企圖」,現代多作動詞使用,常見于書面語。其核心含義是帶有不當企圖的渴望,如《說文解字》釋為「欲也」。
三、詞語搭配
覬覦(jì yú):對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産生非分之想
覬望(jì wàng):心懷企圖的觀望
四、使用注意
五、文化溯源 該字最早見于金文,由象征樂器的「豈」部與表示觀看的「見」部組成,原指通過觀察尋找可乘之機,後引申為不正當的企圖。在《左傳》《史記》等典籍中均有使用記載。
建議在正式書寫時優先使用簡體字「觊」,特别注意其與「凱」「豈」等形近字的區别。該字屬于次常用字,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成語及曆史文獻中。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