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權威詞典和漢字解析,現對“蠢”字進行詳細解釋:
本義:
原指冬眠的蟲蛇在春天蘇醒、蠕動,源于篆文中的象形與會意。如《說文解字》解釋:“蠢,蟲動也。”
字形演變:
形聲字,形旁為“䖵”(蟲的集合),聲旁為“春”,體現“春季蟲類複蘇”的自然現象。
形容愚笨、遲鈍(主要引申義):
“時人愚蠢,不知相繩責也。” ——漢·王充《論衡》
描述蟲類緩慢行動(保留本義):
類型 | 常見搭配 |
---|---|
形容愚笨 | 蠢笨、蠢貨、蠢萌、蠢頭蠢腦 |
描述蟲類/動态 | 蠢蠢而動、蠢居(蟲類聚集) |
文學化表達 | 蠢爾荊蠻(《詩經》中形容蠻族) |
古人以“蠢”比喻“春季萬物萌動”,如《禮記·鄉飲酒義》:“春之為言蠢也。”
總結來看,“蠢”字兼具自然現象與人性缺點的雙重意象,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含義。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