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螗”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用字,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信息
二、字義解釋
本義:
指一種體型較小的蟬,背部呈綠色,頭部有花冠,鳴叫聲清亮。常見于古書記載,如《唐韻》《集韻》等韻書均有收錄。
引申義:
在部分文獻中與“螳”通假,表示螳螂。例如柳宗元《平淮夷雅》中“鋒蝟斧螗”,潘緯注釋為“螗,蟲也,《後漢史》作螳”,說明此處“螗”即螳螂。
三、詞語搭配與用法
因“螗”字生僻,現代漢語中極少單獨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固定詞組中:
四、補充說明
從“蟲”部可推斷與昆蟲相關,右半部“唐”可能表聲。
該字現代使用頻率極低,若需深入探究,建議參考《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等權威辭書。
如需更多詞語搭配或字形分析,可提供具體文獻例句進一步解析。
更多學習詞典類工具請訪問: